本文共 1220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4 分钟。
新得到的克隆猴,成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近日,中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遗传背景一致的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让这项研究又往前迈了一大步。不仅如此,克隆猴也推动着其他重要研究的进展。
这次克隆猴的研究主要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完成,1月24日,他们的研究发表在中国顶级综合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上,论文题目为《BMAL1敲除猕猴表现出睡眠紊乱与精神相关异常》、《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基因敲除猴模型》。
多年前,团队就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在2016年9月,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9方法,得到了5只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缺失的猕猴。但是这一代通过基因敲除方法获得的模型猴,很容易产生嵌合体。同时,这几只模型猴的生物节律紊乱严重程度都不一样,难以作为理想模型。
2017年底,世界上第一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出现,给团队提供了很大的启发,他们开始把克隆技术用于模型猴的研究中。后来,他们得到了世界上首例遗传背景一致的5只生物节律紊乱克隆猴。
第一代基因缺失的猕猴为后来的克隆猴提供了体细胞,方便了后续研究的开展。2018年7月12日,第一只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出生。目前它已经脱离了哺乳期,而由于节律紊乱,它经常没有安全感地抱着头。最小的一只诞生于2018年10月12日,因为感染肺炎,这只猕猴已经去世。
新得到的克隆猴,成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此前,大多数生物研究主要在小鼠上进行。这次为什么选择克隆猴?
一般而言,实验研究需要在遗传背景一致的生物体上进行,这样可以减少药效验证的干扰。小鼠只需3到4个月即可繁殖出下一代,科学家能够在相对较少的时间内得到近亲繁殖的实验鼠,因而它们是比较好的实验对象。
然而对于生物紊乱研究来说,小鼠就不一定是最佳的实验模型了。小鼠的生物习惯和人类恰恰相反,它们昼伏夜出,脑结构和代谢速率和人类比起来也有很大的差距。这时,和人类最为接近的灵长类动物猕猴就成为最好的实验对象。
2016年,研究团队通过基因敲除方法得到的5只节律紊乱猕猴,出现了一些病症状况。
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张洪钧表示,“猴子表现出害怕人,避免与人对视等精神问题,这些症状以前很难在小鼠身上探测到。”
据媒体报道,此次克隆有两个技术突破。第一,不同于“中中”“华华”从流产猴的胚胎体细胞克隆而来,这次选择了1只一岁半、睡眠紊乱最明显的猴子来提供体细胞,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首次证实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克隆成年基因修饰猴”。尽管克隆技术路线是一致的,但在效率上略高于“中中”“华华”,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人们对于克隆技术效率的担忧。第二,首次利用基因编辑猴的体细胞得到克隆后代。“中中”“华华”都是野生型猴,从疾病研究的角度来说,不如基因编辑猴的克隆后代,这也回答了“携带有特定基因编辑的体细胞是否可以用来克隆”的疑问。
转载地址:http://slupo.baihongyu.com/